临武香芋:"土疙瘩"到"金疙瘩"的产业升级之路
2025-10-17 16:04:13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通讯员投稿 | 编辑:蒋淑芬 | 作者:王毅勇 龙响胜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2844

龙源临武客户端10月17日讯(通讯员 王毅勇 龙响胜)在湘南大地,有一种承载着四十载农耕记忆的作物正焕发新生,它就是——临武香芋。

临武香芋,这个曾带动万余农户增收的"致富芋",历经品种退化、品质下滑的产业阵痛后,通过异地引种与科学种植的双重变革,正以崭新的姿态冲刺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市场,书写着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“临武答卷”。

四十载耕耘铸就"香芋传奇"

走进舜峰镇贝溪村的香芋种植基地,连片的芋叶在微风中摇曳,勾勒出一幅丰收在望的田园画卷。

作为临武香芋的“发源地”,这个村庄自1987年从广西荔浦引种槟榔香芋以来,见证了一场从“一村试验”到“全域发展”的产业奇迹。

如今,临武香芋种植版图已扩展至全县大部分乡镇,种植总面积达6.5万余亩,带动1.5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,年产值突破4亿元大关,芋农户均年收入达1.8万元。

凭借“粉糯香甜、营养丰富”的独特品质,临武香芋成功叩开粤港澳大湾区“菜篮子”工程的大门。

更值得称道的是,这颗“土疙瘩”还辐射带动蓝山、嘉禾、桂阳等周边县域发展香芋种植,形成湘南地区颇具规模的香芋产业带。

产业繁荣背后的成长烦恼

“香芋一年不如一年好,个头越来越小,淀粉含量越来越低。”多位经验丰富的芋农坦言道。

近年来,随着种植年限增长,传统“本田留种”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——农户为追求短期收益,将大芋出售、小芋留种,导致品种退化严重,香芋个头逐年变小。

为维持产量,农户们陷入“密植增收”的误区,种植密度从每亩1600株飙升至2200株,田间郁闭的环境成为病虫害滋生的温床。

更令人揪心的是,收获前20天的"浸水催重"操作,虽能让单芋增重20%,却造成淀粉水解流失,原本粉糯的口感变得寡淡无味。

跨省取经觅良方破局

临武香芋“成长的烦恼”,转折发生在2025年初夏。

面对产业危机,临武县科协组织12名核心种植户,开启了一场跨省寻“芋”的考察之旅。

在桂阳县正和乡官溪村,“炮弹芋”订单农业模式让考察团眼前一亮,收购企业提供脱毒种苗和全程技术指导,农户负责标准化种植,虽每亩投入达1.5万元,但亩产值突破4万元,种植户收益显著提高。

广东乐昌的香芋基地,芋农坚持不从本地留种,一律从外地引种,有效避免了重茬毒素积累和病害蔓延,同时利用异地种子在新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新生长优势,显著提升品质和产量,此举更是让人为之震惊。

“同样的管理,外地种苗种出的芋头,口感就是不一样。”考察归来的种植大户感慨道。

双轮驱动激活产业新动能

“走出去,请进来。”带着考察成果,一场“香芋品质革命”在临武迅速铺开。

临武县农业农村局制定《临武香芋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25—2027年)》,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湖南省舜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,构建起“科研机构+农业公司(或合作社)+基地”的产业合作模式、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和生产过程“五统一”生产流程,逐步打造了一条“生产-加工-销售”的香芋全产业链条,芋农收入相较之前增收超20%。

湾区餐桌的"临武味道"

产业升级带来的品质飞跃,让临武香芋在高端市场焕发新活力。

香芋波纹片、香芋饼、油炸香芋芯、油炸香芋角等产品走向了大湾区、台湾等地区的超市和饭店。

“芋畔”“觅于鲜”“舜溪芋”等品牌,通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、签约电商推广平台等方式,不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。目前,临武香芋在大湾区市场的份额高速增长。

从贝溪村的试验田到粤港澳的餐桌,临武香芋的产业升级之路,既是一部传统农业的突围史,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科技赋能农业的一次生动实践。

如今,这片6.5万亩的香芋田,正孕育着更多“土疙瘩”变“金疙瘩”的希望,为湘南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
责编:蒋淑芬

一审:蒋淑芬

二审:李艳玲

三审:唐薇

来源:通讯员投稿

版权作品,未经明确书面授权严禁转载。获得合法授权的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登录“龙源临武”客户端,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。

要闻
时事要闻
主题报道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